齐天乐 塞外七夕①(第1页)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②又迎河鼓③。清漏④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⑤。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
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连理千化,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羁栖⑥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⑦啼曙。令夜天孙⑧,笑人愁似许。
【注解】
①七夕:农历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七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淮南子》:“乌鹊填河以成桥而渡织女。”
②星桥:由星辰组成的桥,喻指神话中的鹊桥。北周庾信《舟中望月》诗:“天汉看珠蚌,星桥似桂花。”
③河鼓:星名,属牛宿,在牵牛之北,一说就是牵午。《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
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司马贞索隐引孙炎曰:“河鼓之旗十二星,在牵牛北。或名河鼓为牵牛也。”《尔雅·释天》:“何鼓谓之牵牛。”
④清漏:漏,古代一种计时工具,此处是指清晰的滴漏声。
⑤金风玉露:秋风与白露,也用来借指秋天。秦少游《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⑥羁栖:滞留他乡。
⑦冷香:指清香之花或者花朵、水果的香味,后用于代指女子。清侯方域《梅宣城诗序》:“‘昔年别君秦淮楼,冷香摇落桂华秋。’冷香者,余栖金陵所狭斜游者也。”
⑧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者,天孙也。”司马贞索隐:“荆州占云:织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
【典评】
这首咏七夕的词大约作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当时纳兰身为三等侍卫,第一次扈从巡游塞外,所以无法在七夕时节与爱妻共度佳节。生性多愁善感的纳兰遂写下这首词,用于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相思之情。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词人在开篇便直入主题。白狼河的秋总是来得早一些,牛郎织女又到了相聚的时间,可自己却远离爱妻,滞留在恶风横袭的塞外。强烈的对比使纳兰的内心弥漫着悲苦之情,“两眉愁聚”。
接着词人描绘了一幅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前人的诗词也曾出现过“金风玉露”,秦观的《鹊桥仙》里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句子,李商隐《辛未七夕》中也写道“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此处纳兰的运用使得全词呈现出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上片的最后五句词人转向自己,就连无法厮守的神仙都相聚了,自己却只能孤苦一人。“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纳兰盼望着来年的春天可以踏上归路,与爱妻相见后诉说衷肠。但多愁善感如斯,纳兰又觉得只怕是真正相逢之时却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相顾无言。
下片的首句“人间别离无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纳兰对自己的安慰,这人间的别离不单只有我一人,可接下来又描述了七夕时吃瓜果的习俗,更反衬出了他内心的悲凉。
“相思一叶”化用红叶题诗的典故,这个典故有着不同版本,最常见的是唐范摅《云溪友议》中所记载的:“宣宗时,舍人卢渥偶临御沟,得一红叶,上题绝句——首,后帝出宫人,其归渥者,恰为题叶之人。”可见此时的纳兰悲观之极,他偏执地认为如同连理枝那般恩爱的夫妻,就好像红叶题诗那样的佳缘无非是个传说罢了,随风吹散,不可捉摸。
全词以牛郎织女相聚而结尾,更是将人间的相聚无期渲染得无比愁苦。
一秒记住新域名 m.biqunai.cc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