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第1页)
纵观世界各国,德意志人对战争的记忆和理解无疑最为客观和深刻。在世人心目中,这个民族的个性闪光点在于它严谨和求精的行事作风。但在我看来,德国人认识和思考历史的态度和能力才是最为可贵的。他们制造过最深重的罪恶,经历过最沉痛的教训,也完成了最彻底的历史反思。
德国人把前辈打过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战争,其特征是以争夺利益为目标,在作战手段中基本遵循国际通行的行为准则;另一类是灭绝战争(vernichtungskrieg),其特征是以屠杀生命作为征服敌手并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在阅读德国的战争史时我发现,德国的历史学家们只把其前辈进行的两场战争冠以了&ldo;灭绝战争&rdo;称号,其中一次是&ldo;二战&rdo;时期德国在东欧战场上进行的战争,另一次是20世纪元年德国远征军在中国镇压义和团的战争。为此我专门查阅了一批德国历史学和汉学的专家撰写的关于义和团战争的书籍和资料,其中有一本书的标题很能代表德国知识分子对前辈镇压中国义和团的认识,书名叫作《我为来到中国而羞愧》。作为德国远征军的后代能以这样的立场书写先人经历的历史,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德国在&ldo;二战&rdo;后重新融入世界的一个根本性条件,那就是在德国的大众诚信基础上,德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独立和深刻的历史反思精神。在我看来,这种精神具有四大特征,其一是对历史的反思超越了民族意识、自身利益和政治时尚,其二是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把普世价值观作为了评判历史是非的尺度,其三是对战争历史的反思并不受战争的胜负结果和历史定论的影响,其四是对历史的反思具有足够的时代纵深。一个社会的思想精英群体能够以这样的姿态去引导人们读史,这个社会的当代行为就不大容易陷入愚昧和迷茫,从这一点出发,人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ldo;二战&rdo;后的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国际处境会如此不同。
尼采说过:&ldo;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只有这种痛苦,才迫使我们大彻大悟。&rdo;19世纪这位德国哲人的至理名言已经应验在了他的后人身上。对于这一点,前纳粹德国国防军中尉连长,退休教授奥克尔在回忆录中写下的一段话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在经历了所有的黑暗、疯狂和价值毁灭之后,我的一切变化可以用一个梦想来表达。
我梦想,在我们星球上的所有民族能够共同达成一个销毁杀人武器的决定,一起来监视这个决定的执行,并且禁止任何继续生产的行为出现。由此节省出来的财富,我们将用来投资海水的淡化,然后用这些淡水去浇灌沙漠,在那里培育出草场和森林。人类不再有征服欲,不再有极端行为和狂热领袖,一个没有仇恨、暴力、报复和侮辱的世界由此而生。这个梦想何时能够实现?或许要等到公元3000年?……
一股令人心动的思想清泉,历经了80多年岁月的涤荡,而这一番肺腑之言又能够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找到多少共鸣呢?不过,我相信从那场战争走过来的很多德国老兵们能读懂它,因为我曾多次他们口中听到过完全相同的一句话:
&ldo;我们永远不需要第三次世界大战。&rdo;
2010年7月止笔于北京
一秒记住新域名 m.biqunai.cc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